说实话,每次看戏买完票,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“空中剧院录制”。为什么呢?因为每逢录制,不管是在北京录,还是在天津录,现场效果跟平常比一定会“大变样”。最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唱的声音小,把耳朵立起来听也听不见。另一个在北京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伴奏声音大,把唱的声音全盖住了。还有,就是失了本来的音色,音调高到一定程度就听不出来了,音响有一个“天花板”。所以,不管多好的演员,如何卖力气,现场都失去了应有的效果,对买票的观众极不负责。原因在哪里呢?设备问题,还是管音响的人的问题?
李瑞环同志在书中写过:“我在台下听,扩音器的问题很多,没把握,一会儿声音很亮,一会儿声音没了。这是什么原因?责任心还是技术水平?扩音器搞不好,使半天劲也不行。调频把高音往上一调,嗓子横音都没了,立着;把字音往下一拨,高音没有了,闷的。音量一大,失真;音量一小,没有了。这扩音器已成了现代演出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环节。这话我说过多次,究竟是技术问题,还是设备问题,还是责任心问题,还是其他原因?”
事实上,上述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依然严峻。音响在现代演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,而演唱效果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京剧的兴趣,尤其是新观众对京剧的认识。我常常认为,京剧的振兴需要吸引新人去剧场里重新认识京剧,而不是仅靠电视进行传播。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感受,就是电视上的京剧“没味儿”,让人提不起精神来。而现在的人不喜欢京剧,最初对京剧的“反感”一般都来源于陪老人看了一点戏曲频道。前些天我好不容易拉着朋友去长安看名角儿们的《四郎探母》,结果他第一次看京剧就赶上空中剧院录制,现场声音效果实在惨不忍睹,杜镇杰声音彻底没了,李宏图、杨少彭、张建峰、史依弘声音都变得不行,搞得我都不好意思。还比如刚直播完的《大探二》,张克声音听不见,连现场感染力那么强的孟广禄都要不到好。
因此,希望设备能配合好演员,把最完美的效果呈现给观众。对于录制剧目来说,如果真是设备问题,能不能升级一下?对于普通的演出来说,剧场能不能尽力做好保障工作,找机会更新下音响。长安和梅大还好,可跟一些大剧场演歌剧的厅还是不能比,比如北大和清华的剧场。在天津,像天津京剧院演出的滨湖剧院,音响把整个演出效果下拉了不止一个等级。而音响好的比如天津大剧院,又不是京剧演出的常处。
京剧的振兴,需要从很多方面着手,音响绝对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来留住观众,吸引观众。
|